第五十章:徐老爷子-《大明1368》
第(2/3)页
所以在南北的运输方面,在其方式方法,还是人员的调动等方面,宋此文都是得心应手,他就提出了,这一次派人到大都,走的还是已经打通好的南北商道,且在为了掩人耳目,必须在五日之内出发,不然过了五天就到了十月,那个时候排查就严格了许多。
因为凡是有大的战事发生,朝廷都会让各地的各级官员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,这包括迎接大军、准备好充足的军粮甚至是以一个行省中的一个或多个路(后世中的市或者镇)的力量,保证军队后方的后勤工作,还有便是途径的各个行省、路都要做好排查的工作;
以防止有奸细从中作梗,或者有人乘机造谣生事,以乱军心等。
当然还有一方面就是,要稳定民生,确保物价不飙升,毕竟在乱世的时候,被封建等级制度所压制的商人也是有蓬勃发展的机会的。
资金少、经验缺、圈子也小的人,可以弄些资金流转快、回报也快服装买卖和小吃小食的买卖,再不行的去弄运输业、走私业等,反正一些不起眼却缺人来做的行业,虽然赚得少,但只要肯干就能存活,运气好也有点积蓄,这样做的成功典型就是张士诚……
但人家张士诚所处的地段好,就在江浙行省,且又从事的算是“家族企业”,就倒腾私盐就能赚钱,不过做这些的受限制挺大的,所以“十有九输”,想养活自己不成问题,想赚大钱,想富甲天下还是要靠运气和底蕴的积累。
资金多、经验丰富、圈子也够大的人,就可以从事古代最为赚钱的海运了,无论在哪个朝代,只要有能力和道路“走出去”的商人绝对会富有,且还是巨富,富可敌国。
元末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沈万三,估计他家的聚宝盆就是那一条海运的道路,只要不遇到大风大浪,稳赚不赔。
而这两人算是“自食其力”,靠打拼的。
但更多的商人是喜欢走捷径,发“战争”财的,他们一听说准备要打仗了,就开始屯集粮食、盐巴等大宗产品了,等战事一起来,百姓对这些产品特别是粮食的需要就增多了,那些商人就使坏了,私自抬高粮食、盐巴等大宗产品的价格,弄得物价上涨、民不聊生。
所以这些商人物价飞涨不定都是官府的错误,也有事不良的商人自己捣腾出来的,当然了,最终也要怪到朝代的统治者上,若不是他们弄得战乱连连、监督制度形同虚弱,又或者纵然这样的事情发生的话,也不会弄得物价飙升,满大街都是乞讨、饿晕、饿死了的人。
则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,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,每一件平凡的事件背后,都有其内在的因素与秘密,封建的统治者对商人恨之入骨,无情地打压除了为了将百姓、农夫束缚在土地上外,也还有统一物价这一方面的原因,其根本还是维护统治者的统治。
除了明确地提出了这出发的时间要在五天之内外,宋此文还指出本次行动要确保人员的安全送达,所以在这商道线路的选择上,一定要走最隐藏,人烟少的同时也要确保盗贼、山贼少,毕竟安全第一,所以他的意见是要走卒中,经验最为老道的徐老爷子带路。
第(2/3)页